近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推动“口袋公园”建设的通知》,提出将推进2022年全国建设不少于1000个城市“口袋公园”,促进解决群众身边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。
“口袋公园”是面向公众开放,规模较小,形状多样,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公园绿化活动场地。后疫情时代,人们的日常生活被压缩在有限的住宅空间内,作为家门口的好去处,“口袋公园”成了人们充分感受自然、实现邻里交流最触手可及的绿地空间,它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。
建设“口袋公园”还是要下好“绣花”功夫。一方面,各地要融合地域文化,精心设计、合理布局,避免千篇一律。在深挖地域特点、历史文化、风俗习惯的基础上,全面把握人文内涵,突出建设主题,丰富植物搭配,可适当增设凉亭、驿站、景观小品等设施。灵活设置水景,全面增强“口袋公园”的灵动性。通过打造“一园一景”的景观效果,让“小口袋”延续城市文脉,见证城市精细化管理,全面展示城市形象。另一方面,各地要聚焦“一老一小”,平衡“口袋公园”的观赏性和实用性。老年人和儿童是游憩空间主要使用人群,设计者可以适当增加这两类人员使用的设施,设计共享性器械,强化安全性、趣味性、互动性,让老人在看护儿童的同时实现锻炼娱乐。
“口袋公园”的建成投用只是起点,若想要长久维持“开门见绿”,这需要广大群众的共同呵护。一方面,要提升口袋公园养护管理水平。各地要落实网格化管理,常态化排查,持续推进植物管护、器械维护、卫生保洁等工作。另一方面,要加强宣传引导,将“口袋公园”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阵地,依托理论宣讲、文艺演出、文明城市建设等文明实践活动,全面提高广大居民的文明意识。
“口袋公园”虽小,却是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,是提升公园服务半径、改善人居环境最现实、最快捷的途径。下足功夫建好“口袋公园”,方能使转角遇到“方寸之美”,让“口袋”装满文明幸福。(徐杨街道 易子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