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客路青山外,行舟绿水前",从北固山下挂帆启航,顺江东下四十余里,便会来到一座美丽的滨江小镇--大港,这里也是民主革命先驱、黄花岗起义总指挥赵声的家乡。 1881年,赵声出生于镇江大港着名的赵氏家族。赵家是当地世家,千百年来形成了"以德立家,以学养家,以俭持家,以国为家"的家风。赵声的父亲是一位设家馆的教书先生,虽然家境并不富裕,但乐善好施,常常资助贫困农户和学生。母亲为人善良,勤俭持家。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,赵声从小便立下了反对封建、救民于水火的志向。成年后,赵声毅然投身革命。 1911年4月27日,黄花岗起义爆发,赵声担任总指挥。起义虽未成功,但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击,促进了辛亥革命高潮的到来。起义的失败让原就染疾的赵声忧愤交加,病情遽然加重,抱憾辞世,年仅30岁。 革命的种子已经萌芽。1925年5月,丹阳西门的一所小学校里,中共丹阳支部宣告成立,这是镇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,也是当时江浙两省仅有的9个彼此独立的中共支部之一。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火种,从此在镇江大地上播撒开来。 1938年6月17日,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镇江西南的韦岗伏击日军车队,取得新四军挺进江南的首胜,陈毅欣然赋诗:"镇江城下初遭遇,脱手斩得小楼兰。"不远的前方,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拉开创建的大幕。抗日星火在革命劲风的吹拂下,燃遍大江南北,汇成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焰。 一盏燃烧的灯火,照亮了信仰的力量,唤起了人民的觉醒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。 追寻革命火种,赓续红色血脉。在今天的革命老区,新时代的奋斗者们接续前进,坚持"把成绩写在祖国大地上"。"时代楷模"赵亚夫,扎根茅山革命老区60年,终日坚守田间地头,做给农民看、带着农民干、帮助农民销、实现农民富。一滴滴汗水洒在田野、一颗心紧贴人民、一双脚深扎田地,默默奉献敢吃苦,才走到了今天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