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",王安石夜泊镇江对岸的瓜洲写下的这句诗,道出了多少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。 在镇江这片自古耕读之风浓郁的土地上,曾经走出无数"学而优则仕"的俊彦英才,他们中许多政声斐然,成为造福一方、留芳他乡的嘉吏名宦。 顾方,镇江丹阳人,北宋嘉佑三年(1058年)调任明州(今浙江宁波)象山县令。他到任后,走访邑中父老,询问民间疾苦;整顿吏治,使贪官狡吏没有可乘之机;大兴县学,让百姓子弟得以入学受教。第二年,象山县的民众素质和社会风尚焕然一新,当地民众称誉:"(县)令有顾方者始有治迹。" 象山治理好了,顾方却操劳成疾。消息传开,成百上千的象山民众到塔庙为他祈祷,甘愿"割股疗亲"者就有十三人之多。后来,顾方因病情严重,不幸去世,百姓如丧考妣,悲痛万分。当地为他建祠塑像,人称"顾公祠",四时祭飨不绝。 任职他乡的顾方去世后,他的子孙并没有回镇江故土,而是继续在先辈开垦过的土地上耕耘。顾方的长子顾直率家人在象山县五狮山南麓的龙峰(现名山根)开村立户;次子顾宽则在慈溪(今浙江余姚)长亭顾家埠定居。千年以来,山根顾氏始终秉承耕读传家的族风,山根村教育兴旺,还曾被称为"状元村"。 明代官员贺邦泰也在他乡获得了清誉。因其清廉,厨房没有多余的食物,只常饮大麦粥,被百姓亲切地称为"大麦粥太守"。 贺邦泰,镇江丹阳人,历任莆田县知事,南康、廉州、琼州太守等职。琼州是海瑞的家乡,贺邦泰在此任职时,以海瑞为楷模,为政清廉,自洁自律,与乡民共苦,声名远播。有一次,海瑞回乡省亲,去州府拜访他,被邀请到贺邦泰家中做客。海瑞见其室陈设简陋,家人穿着简朴,厨房内也无山珍海味,十分钦佩。海瑞问:"你生活何以如此清苦呢?"贺答道:"琼乡百姓还要比我艰苦,我何以独享其乐?" 顾方和贺邦泰,他们在异乡仰望着明月,虽有对故土的思念,但更多的想必是此心无愧,亦如月华皎洁。 清光绪年间的镇江知府王仁堪,也是一位任职多地的着名贤吏。 光绪十五年(1889年),尚在京师为官的王仁堪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。此科考生中,有一位年龄最小者,年仅十六岁,王仁堪阅卷后,认为此生是奇才,于是不拘一格,大力向正考官推荐。这名考生正是梁启超。 次年,王仁堪调任镇江知府。到任后,王仁堪与丹阳知县查文清一起,妥善处理了"丹阳教案"。同时,他"以实心行实政,视民事如家事",打洋匪、修水利、办急赈、兴善堂、建书院、设义塾,政绩卓着。他为了赈灾不惜拿出自己的俸禄,居住的却是自建的小竹屋,时人以"青天二字遍江东"之句称颂其廉。 王仁堪在镇江任职三年后调任苏州知府,不久即因病去世。消息传至镇江,"士废业,商罢市,野辍耕,无不唏嘘流涕,设位以祭",官民共同为其请命立传,最终《清史稿》将其列为最后一位循吏入史。 |